专题

2019“裂变年”:政策松绑在即 中小型企业生存艰难

作者: 罗青 来源:动力电池网 时间:2019-02-27

[摘要]政策对动力电池部分指标松绑,对行业来说是利好,因为只有市场选择才能发挥动力电池产品本身最大的价值,也能让各个动力电池企业寻找到出路,平衡市场需求。

2018年是动力电池行业“危”和“机”同时存在的一年。“危”在于,一些资本入了锂电行业后血本无归,黯然离场,甚至不少企业迫于生存压力只能“关门大吉”;而“机”就在于市场趋向成熟,技术实现突破,好几家企业走上了IPO之路。


与此同时,2018年作为动力电池企业的分水岭,“躺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的80%以上,剩下的20%留给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动力电池企业在拼抢。


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提升


转眼到了2019年,然而电池行业存在的“危机”并未解除,在资金枯竭、技术相对落后、补贴退坡加速、市场依然狭隘的情况下,有关中小型企业该如何生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作为政策“襁褓”之中成长的行业,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一直都是政策在引导,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能、续航里程等都是在政策制定的标准之下发生改变。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政策主导将会变为政策指引和辅助,企业需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实力才能生存。


01

政策逐渐松绑  将选择权交还市场


岁末年初,又到了各项政策密集发布之时,行业人士都对政策信息翘首以盼。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而言,要真正实现市场化,政策推动作用不可忽视。近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2019年1月10日起执行。


具体来看,在新建车用动力电池单体/系统企业投资项目中,对于动力电池项目的政策标准开始有了相应的松动,取消了部分限制性的条件:


1、能量型车用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应不低于300Wh/kg,系统比能量应不低于220Wh/kg。


2、功率型车用动力电池单体快充倍率应不低于8C,循环2000次后剩余容量不低于初始容量的95%;功率型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快充倍率应不低于5C,循环1500次后剩余容量不低于初始容量的95%;


3、项目所在省份上两个年度车用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动力电池投资门槛降低


同时,相比《意见稿》,《规定》还对内容进行了调整。一方面,《规定》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比如将《意见稿》中“项目应配套建设车用动力电池回收体系”调整为“企业法人承担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生产者责任,项目需要配套建设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


另外一方面,《规定》取消了功率型车用动力电池单体快充弄倍率应不低于8C,循环2000次后剩余容量不低于初始容量95%;功率型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快充倍率不低于5C,循环1500次后剩余容量不低于初始容量的95%;并且,取消了项目所在省份上两个年度车用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要求。


据了解,此前《意见稿》的发布在行业内引起很大争议,特别是针对能量密度方面的标准,单体能量密度不低于300Wh/kg,系统比能量不低于220Wh/kg。目前只有三元锂电池可以做的到,等同于变相把其他技术路线排除在外,这不利于技术路线和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针对此,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导师范未峰表示,“从需求角度看,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适宜多种技术路线并存。比如在高端乘用车市场,三元锂电池更能满足高能量密度需求,在商用车领域,磷酸铁锂更具有优势,而钛酸锂也有其自身的性能优势。因此政策不对具体路线做规定,有利于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动力电池路线需要百花齐放


因此,对于《规定》对部分内容的取消和调整,业内人士纷纷给予了肯定——《规定》不仅把技术的选择权交给市场,而且强调了回收主体责任,促进产业链形成闭环。因为只有市场选择才能发挥动力电池产品本身最大的价值,也能让各个动力电池企业寻找到出路,平衡市场需求。


范未峰补充道,动力电池需要考虑的性能有很多,除了能量密度、安全性之外还有环境高/低温特性、包装方式、循环寿命、一致性、燃烧特性、容量规格、再利用特性、充电特性等十多个特性,针对每一个特性,相关资深人员有自己的细分把控,并且这些细节是极其复杂存在内部联系,仅仅对某一性能做过高要求,容易导致“以偏概全”。


02

市场竞争升级 中小型企业生存更艰难  


诚然,政策弱化对技术路线的引导,强调对现有产能的管理,将有效遏制产能过剩和盲目投资。不过,政策的弱化对行业的限制,不仅给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宽松的发展环境,也让国外动力电池企业“有机可乘”。


2020年补贴退出后市场,动力电池产业全面放开后,在技术与产业布局上领先的外资电池将真正的卷土重来,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将由上百家国内企业混战转向全球巨头企业的角逐与较量。


届时,或将有一场更为惨烈的动力电池三国杀。国内的动力电池企业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唯有以先进的技术回应挑战。不过幸运的是,经过前几年的发展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成果。


国内动力电池技术稳步提升


第一,动力电池技术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三元和磷酸铁锂电池是市场主流产品类型,比能量持续提升,成本不断下降,其中三元电池技术进步明显,规模应用产品的单体比能量提升至265瓦时/kg,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2.2倍,下降了75%。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趋于成熟,单体比能量达到了每公斤160瓦时,成本降至每瓦时0.7元。


第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国内已形成了结构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等产品质量大幅提升,骨干产业成本控制能力增强,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国产制造装备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动化生产程度和智能制造能力不断提升。


第三,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动力电池产业投资逐渐回归理性,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规划和在建项目较2017年明显减少,盲目扩产项目大幅减少,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2018年实现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较2016年减少了一半,排名前10位的企业市场占比达到了83%。


对于重返中国市场的日韩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中国市场将会成为“难啃的骨头”,一方面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升;另外一方面,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巨头在技术和资金上面具备了抗衡和直接竞争的实力。


不得不提的是,在中日韩和国内几家头部企业的夹击之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将更加艰难,受伤最严重的自然是国内中小型电池企业。


中小电池企业压力剧增


如何应对政策松绑和外来压力的挑战,业内某电池企业高管认为,一是中小型动力电池企业还是要靠技术、靠产品、靠品质去获取市场的认可,企业加大投入、加快技术突破,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动力电池产品;二是积极研发开发高比能量NCM811的安全应用,甚至推出无钴电芯;三是尽快成为二三线电池企业里面比较有特色的,能够维持盈利的,能够渡过未来的寒冬期的企业。


在过去几年动力电池市场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针对此,范未峰坦言,“第一要务是中小型电池企业的产品要回归到市场本身,顺应市场变化,做好产品本身,做好市场预测;第二是电动电池型号不能单一,配套车型多样化,以乘用车为主,其他车型为辅多向开发;第三是产品模式尽量标准化。”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中小型企业不必绝望,在做配套、做延伸、找夹缝市场生存,在机遇合适的情况下,也有壮大和翻盘的可能!”范未峰感慨道,大企业之间比的是战略,厮杀 的是大领域,小企业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多位行业人士均表示,避开主战场、找准夹缝生存,不能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盲目扩张,多数中小型企业可以学学德国企业的隐形冠军,在一个特定的领域稳扎稳打,逐步积累出别人难以逾越的竞争优势才是生存之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