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前景不错,但涉足电池回收业务的企业并不多,而涉足其间的企业也多出于责任的考虑,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少之又少。
尽管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前景不错,但涉足电池回收业务的企业并不多,而涉足其间的企业也多出于责任的考虑,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受制于目前退役电池的市场体量较小,动力电池回收主体尚未明确,同时在电池的回收利用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太大。
昨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312项国家标准,其中含动力电池标准3项,分别为《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规则》、《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初步了解,这3项国家标准将于2018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总体来看,三项标准对于动力电池回收的意义可谓重大。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具备回收和利用资质的企业为数不多,且由于各个动力电池企业产品规格各异,暂时还没有一个可对所有动力电池均行之有效的回收方式,特别体现在梯次利用方面。因此,不少车企只能将退役的动力电池将交给第三方回收利用机构处理。
现如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明确规定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的单体、模块和标准箱尺寸规格要求,可以有效解决此前存在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中,动力电池由于尺寸不一难以匹配储能电站或家用储能设备结构的难题,也降低了动力电池的梯次回收利用的门槛。
其次,《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规则》规定了动力电池编码基本原则、编码对象、代码结构和数据载体。该标准的发布,可以在动力电池生产管理、维护和溯源、电动汽车关键参数监控,特别是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环节,凭借可追溯性和唯一性,可更加准确地确定动力电池回收的责任主体。
去年,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首次明确了动力电池回收的大致责任主体。可以理解为:谁产出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意味着动力生产企业和汽车制造商,在动力电池回收的问题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责任。而如今有了编码的支撑,电池生产商和车企将共同担负起相应回收责任。
最后《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余能是指动力电池从电动汽车上报废后剩余的实际容量。此前由于缺少余能检测的标准,废旧动力电池应该进入梯次利用还是进入回收拆解始终存在着争议。余能检测标准的出台,不光规范了检测的流程,也实现了电池残值率的快速判断,可大幅提升电池的回收效率。
此前,《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曾将“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规格尺寸及命名规则”和“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产品编码规则”的优先级确定为“紧急”,因此这两项标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如今,三项国标的出台,不仅能够更快地实现动力电池的规模化生产,通过规模化生产有效地降低电池成本。同时也会给处在“迷茫”阶段的动力电池回收指明方向,使动力锂电池回收再利用效率提升,更具有经济可行性和安全性,从而使更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到动力电池的回收中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